取消

打造“会呼吸的湖泊”!洱海生态廊道项目荣获LILA 2022国际景观大奖

时间:2022-07-08 浏览量:294

近日

大理市环洱海流域
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
(洱海生态廊道工程)
从世界各地众多已建成项目中脱颖而出
成功摘得LILA 2022国际景观大奖
——基础设施类别奖
(Winner of the LILA 2022in Infrastructure)

LILA国际景观大奖是全球著名的专业奖项,目的是表彰为探索现代景观作出贡献和努力、为行业面临的困境提供创意解决方案的设计团队。LILA国际竞赛希望能够找到富有创意性、挑战性及实验性的设计和方案,为现今我们面临的城市、生态等复杂问题提供相应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图片

洱海生态廊道工程有哪些亮点?


洱海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苍山脚下,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大理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也是以白族为主的众多少数民族聚落地。作为大理的“母亲湖”,风光绮丽的洱海为大理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环境与资源。

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人口增长及旅游业飞速发展加剧了人地矛盾,昔日清澈的湖泊面临着富营养化、水华暴发、生物多样性下降、入侵物种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特征生物海菜花数量迅速下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

图片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边,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为贯彻落实好“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洱海生态廊道工程项目被提上日程。项目涵盖了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和若干环境监测站点,涉及30公里污水管网的完善和5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科研实验基地等。

图片

项目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构建了系统的流域综合治理体系,通过进行湖滨缓冲带湿地生态修复打造“会呼吸的湖泊”,于苍山、洱海间构建自然、健康的生态安全屏障,有效削减入湖污染,以“重塑湖岸自然空间、完善健康湖泊生态系统、形成可持续自管理体系、增设低干扰服务系统、保护洱海自然神圣遗产、弘扬多民族历史文化”等措施,使洱海湖滨缓冲带逐步恢复到韧性、健康、可持续的自然状态。


项目遵循“生态优先、生态安全、整体规划、系统治理”的原则,通过以最小干预的设计方式最大化地发挥自然功能,重振了大理逐渐衰败的标志性水域,使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景观恢复、湖滨带生态系统修复和濒危物种栖息地恢复与周边城市及人类社会发展实现了共同进步。

洱海生态廊道工程建成后成效如何?


图片

工程建成后洱海水质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困境被扭转,人类与湖泊的纽带也通过生态廊道被重新缝合,最重要的是,代表清洁水体的海菜花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其生物量占比和建设前比增多了6倍,面积达到了10万平方米左右,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同时,通过打造绿色环湖生态廊道、建设低干扰服务系统、串联布点基础服务设施,如本土文化元素驿站、清洁能源的观光游览车、消隐观鸟平台、自然材料坐凳、低照度月光照明、智慧系统高效管控等,满足了周边村落人群及游客的基本需求,引领当地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图片

除了上面这个好消息

近日据云南省自然资源厅消息

云南省

“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
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在国家级竞争性评审中

以综合评分全国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入选

有望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亿元

图片

2021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国家在洱海保护中给予资金、项目支持。今年4月底,3部委组织专家对各省(市、区)申报项目进行竞争性评审,根据评审结果,6月初,国家公布《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名单》,“洱海山水项目”位列全国第二,成为继抚仙湖之后我省第2个获国家支持的山水工程项目。


“洱海山水项目”总投资约53.8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支持资金20亿元,项目实施期3年。项目围绕“一核心”(以水为核心目标),管住“一源头”(坝区农业面源、城乡生活等污染源),建好“一通道”(入湖清水通道),构建“一循环”(生产生活生态自然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划分6个保护修复单元,部署6大类重点工程,布局28个子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从“一湖之治”转向“全域之治、系统之治”,系统推进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最终实现流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巩固与恢复。


图文来源: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